21世紀經濟報道見習記者孫燕 上海報道
2018年11月5日,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
回首2018年至2023年,10月26日,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五周年研討會暨2023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論壇上,上海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權衡用“可圈可點”形容五年來長三角一體化的成績。
五年來,三省一市GDP占全國GDP比重基本保持在24%,進出口總額占全國的比重保持在36%左右。目前,長三角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和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已形成產業優勢集群,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已集聚4萬余臺大型科學儀器、22臺大科學裝置、2377個服務機構和3180家科研基地。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站在新起點上,長三角如何在“一體化”中實現“更高質量”發展?
區域協同
“按照木桶原理,整個區域現代化進程由短板決定,沒有全區域的現代化,長三角一體化的目標就不能算達成?!蹦暇┐髮W原黨委書記洪銀興指出,長三角的二元結構問題較為突出:先發展地區要高質量推進現代化,仍面臨環境和生態壓力較大、土地開發強度普遍過高等問題;后發展地區要現代化跨越,仍缺乏內生的資源和動力,需要外力推動。
在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的中國式現代化基本進程中,洪銀興指出,后發展地區應補上工業化的短板,以工業化為先導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但不是接受先發地區的淘汰產業,而是更多融入先發地區的產業鏈。同時,先發展地區面對空間限制,也可把新項目落到后發展地區,把企業建在后發展地區,把產業鏈環節延伸到后發展地區。
權衡則建議,相比由比較優勢決定分工,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應根據創新決定的區域競爭優勢來進行產業分工和布局;由創新鏈條決定分工體系,進而形成價值鏈分工和產業鏈分工體系。
在洪銀興看來,長三角后發展地區產業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產業基礎停留在機械化、電氣化階段,未完全進入信息化,更難往數字化、智能化發展?!鞍l展高端產業沒有先發地區和后發地區之分,貴州發展的大數據產業就是榜樣,后發地區可以通過發展數字經濟來實現信息化跨越?!?/p>
城鎮化率方面,權衡指出,根據2020年數據,相對于美國、歐洲、日本五大城市群城鎮化率普遍超過90%,長三角地區的城鎮化率為70.84%,長三角城市群為76.2%,還有較大提升空間。洪銀興進一步指出,從農民進城意義上的城鎮化率來看,長三角先發地區已超過80%,但后發地區在50%以下,也有較大的差距。
對于長三角先發地區、后發地區構建一體化經濟,洪銀興提出六點建議:一是創新一體化,二是交通信息設施一體化,三是綠色一體化,四是構建雙向的“飛地經濟”,五是實現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協同,六是發展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
對外開放
長三角地區以1/26的國土面積、1/6的人口總量,為何能貢獻近1/4的經濟總量?上海市政協原副主席、民建中央副主席周漢民認為,一在于智力密集,二在于開放度高,三在于營商環境相對較好。
一體化的長三角,正成為中國外向型經濟的高地。2022年,長三角地區的進出口總額達15.1萬億元,占全國進出口總值比重為35.8%。拉長時間線看,三省一市對外進出口總額自2018年以來增長了4.01萬億元,年均增速為6.38%。其中,2018年-2022年,浙江省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3.2%,全國占比由9.3%升至11.1%。
“以往外資是浙江的短板,目前浙江省實際利用外資總量升至全國第5,對外實際投資規模躍升至全國第2?!闭憬∩鐣茖W院院長查志強指出,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目前已形成制度創新成果382項,其中全國首創113項,浙江也在全國率先以省委、省政府名義出臺大力發展數字貿易的若干意見。
高水平對外開放首先是制度型開放。對于在長三角地區率先探索打造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新高地,查志強建議充分發揮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和進博會溢出效應、共同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深化長三角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合作、大力推動外貿新業態和新模式發展?!爸贫刃烷_放,一定是以對內的制度改革帶動對外的制度開放,以對外的制度開放倒逼國內的制度創新?!?/p>
從優化營商環境的角度,查志強建議為擴大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提供良好的環境支撐,并對標世界銀行BEE(宜商環境)項目關于服務貿易、數字貿易、環境可持續貿易等評估新議題,加強創新政策研究儲備。
周漢民同樣指出,長三角要針對世界銀行推出的營商環境新指標體系做好準備?!爸袊鵂I商環境有多大的進步和提高,長三角責無旁貸;上海是世行指定唯一的中國參評城市,更是首當其沖?!?/p>
創新發展
無論區域協同,還是對外開放,都離不開創新。站在新起點上,“創新”也是與會專家的關鍵詞。
創新要素方面,近年來,我國先后共批復4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其中,長三角有上海張江、安徽合肥兩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集聚了大科學裝置、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研發企業等創新要素。
創新流動方面,據統計,“十三五”期間,科技人才在三省一市跨區域流動達165萬人次,三省一市間專利轉移主要集中在新材料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和生物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
“與世界級城市群對比,更高質量發展亟待提升長三角城市群的創新能力?!睓嗪庵赋?,長三角還要集聚更多大學、創新型企業,形成創新策源地。
圍繞創新與產業,安徽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曾凡銀建議構建“源頭創新——技術開發——成果轉化——未來產業”的產業創新帶。權衡也提出通過構建科技創新共同體,突破一批“卡脖子”關鍵技術,推動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三鏈合一”。
對于創新共同體,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指出,長三角地區跨界創新共同體還處于初級階段,應利用社會、市場的力量建設創新平臺,設立長三角產業創新基金。此外,要創新長三角公共管理一體化機制,以制度環境推動地方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