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政策例行吹風會,國家知識產權局等部門介紹《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方案(2023-2025年)》(簡稱《方案》)有關情況?!斗桨浮访鞔_了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的總體要求、目標任務和重點舉措,并提出到2025年,推動一批高價值專利實現產業化;高校和科研機構專利產業化率明顯提高,全國涉及專利的技術合同成交額要達到8000億元。
據統計,中國專利申請量從2006年開始連續多年世界第一,2022年的專利申請總量就達430多萬件,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專利大國。但由于專利的運用和轉化問題,如此龐大的專利申請量并沒有完全轉化為科技創新實力,一些專利并不具有充足的含金量,現實中還存在一定的專利泡沫化情況,一些專利在申請之后陷入了“沉睡”狀態,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鑒于這些情況,近年來國家知識產權局采取行動培育高價值專利,改善專利成果的運用和轉化情況,以充分利用專利制度的創新效能,增強國家的專利基礎設施基礎。本次的《方案》就是朝這個方向努力的一個最新步驟。
隨著中國產業升級換代進程的加速,通信技術、新裝備制造業、新材料制造業、醫療產業、環保產業等專利密集型產業必將進一步做大做強,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其就業者占全社會就業者的比重必須不斷上升,以適應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的現實,也只有切實地把作為發明創新的專利轉化為生產力,這一目標才能實現。
《方案》專門提到要打通專利轉化運用的關鍵堵點。一個重要的工作在于,要改變激勵機制,使企業切實為了提高創新能力而進行專利的研發和申請,而不是為獲取政府獎補資金而申請專利,從而真正地提高專利申請的質量,使專利能夠真正應用到企業的生產創新過程中去,切實提高企業的生產率。同時要解決高校、科研機構和醫院中的專利轉化難題,建立公平合理的專利權益分配機制,建立成熟的專利收益評估機制,并做好知識產權保護工作,讓真正優質的專利能夠轉化為切實的經濟利益,以動員科技人員在專利創造和專利轉化方面的積極性。專利考評政策一定要重視轉化情況,不能只關注專利申請數目而不把轉化情況納入考核范圍。要解決專利申請者獲得專利授權之后缺乏后期研發和商業化資金的問題,以提高專利申請者的轉化意識,并使其能夠找到合適的專利轉化模式,建立專業的代理機構來為專利申請者提供服務,促使他們通過市場導向、商業化的運行機制來實現專利轉化的效能。
專利作為一種無形資產,能夠幫助企業占領技術高地,其競爭優勢可以獲得法律的保護,因此專利戰略是企業科技創新、占領市場、商業盈利總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專利轉化機制的重要部分是引導企業建立完善的專利戰略。雖然專利戰略需要政府的頂層設計和引導,但作為微觀主體的企業才是推進專利戰略的關鍵。中國專利制度起步雖然較晚,但發展迅速,國內企業可考慮借鑒一些國際企業專利戰略的成熟經驗,從企業管理角度實施技術創新,提高專利管理水平,從而在國際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
未來中國的科技發展戰略是要全面轉變為創新型國家。中國擁有充足的科技人力資源,也掌握了一批世界領先水平的科學技術,科技研發投入的實力也已明顯增強。當前最需要的是建立國家層面的專利戰略,通過立法、金融、行政、司法等多種手段,組織、引導、保護專利權人依法申請和使用專利權,形成鼓勵創新的整體社會環境,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國際競爭優勢領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再接再厲,激發各種主體的創新活力和轉化動力,形成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中國的“專利強國”之夢就一定能夠實現。
(本文作者系特約評論員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