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ll id="lyz06"><acronym id="lyz06"></acronym></small>

        <menuitem id="lyz06"></menuitem>

          <output id="lyz06"></output>

        1. <ins id="lyz06"><option id="lyz06"></option></ins>

          社論丨堅持穩中求進,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

          2023年03月02日 05:00   21世紀經濟報道
          中國只要堅持穩中求進的原則,不斷提高財政支出效率,處理好地方存量債務風險,就能在復雜環境中實現多重目標,為中國經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護航。

          3月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財政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重大決策部署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財政部部長劉昆表示,2023年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加力”就是要適度加大財政政策擴張力度,“提效”就是要提升政策效能。

          近年,中國財政政策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原則,保持著積極而又穩健的狀態:既要保持必要支出強度,擴大國內總需求,又要將赤字率保持在合理水平,為應對新的困難挑戰預留政策空間,兼顧了需要與可能、當前與長遠、發展與安全。

          具體而言,近年我國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國際環境風云變幻,再加上全球疫情干擾,出現增長放緩風險,必須加大財政宏觀調控力度;與此同時,中國正在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財政政策有效支持,同時,還要保障財政可持續和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可控。因此,財政政策兼顧多重目標,必須做到有力、有限、有效,還要強化安全意識,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

          積極又穩健的財政政策適用于當前中國所處的復雜環境。一些觀點關注財政狀況,這是因為,此前為應對疫情影響、推動經濟復蘇,中國實施大規模減免稅費,樓市調整又導致地方政府土地出讓收入減少,再加上為了刺激需求而擴大了專項債規模,從而可能會令一些地方政府財政狀況“緊平衡”,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平臺債務的壓力備受關注。

          但事實上,中國政府2022年法定負債率約為50%左右,低于國際社會公認的60%債務警戒水平,更低于均超100%的一些發達國家。正因如此,中國仍具有財政擴張的能力,為未來應對可能出現的新困難新挑戰預留政策空間。盡管一些機構認為,部分省級行政單位債務率超過財政部設置的風險預警紅線。但是,這部分具有暫時性因素,即去年為企業減免稅費同時又擴大了防疫支出,土地出讓減少,產生了收少支多的問題,這些因素并不會長期存在。另一方面也存在結構性因素,地方政府債務分布不均勻,一些地方債務存量較多,面臨一定風險,但主要經濟地區相對穩定。也就是說,從中央政府到主要經濟大省,并不存在財政風險。

          財政部在發布會上,還解釋了部分輿論夸大了地方財政受土地出讓減少而受到的影響。首先,地方財力與其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不是一回事,因為地方40%左右的財力來自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近三年轉移增幅較大;其次,如果按照2022年土地出讓收入減收約2萬億元匡算,影響地方一般公共預算財力只有約3000億元,因為土地出讓收入作為毛收入還要減去拆遷補償等成本性支出,因此,土地出讓收入減少對地方政府的影響被夸大了。

          此外,如何看待中國債務問題也成為市場熱議話題,一方主張中國應該繼續實施債務驅動模式,反對者則持相反意見。事實上,債務質量而非債務規模是風險的決定因素,即債務本身能否形成優質資產,并由此產生足可以覆蓋資金成本的現金收益,是衡量風險的關鍵,而非債務規模。中國較多存量債務產生于粗放式發展階段,部分資產并不產生現金流,需要逐步化解其風險,這個過程也限制了地方債務增量。但是,中國政府仍然能夠在整體上提升債務規模,但要求以強化債務資金使用效率為前提。

          總體而言,中國財政問題僅面臨一定的結構性壓力,即那些在粗放式發展階段積累過多債務,但沒有足夠產業支撐的落后地區,面臨一定的債務壓力;而中央政府以及主導中國經濟增長的經濟強省市,仍然財政穩健,具有財政擴張空間,持續服務于高質量發展。中國只要堅持穩中求進的原則,不斷提高財政支出效率,處理好地方存量債務風險,就能在復雜環境中實現多重目標,為中國經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護航。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