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月份制造業PMI為52.6,比1月上升2.5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上升2.4個百分點。去年經濟受到需求收縮、供給沖擊以及預期轉弱三重因素疊加沖擊,制造業PMI長期處于低景氣區間,而今年開年以來,受疫情防控政策優化、前期總需求抑制后反彈、市場主體信心回穩、資產負債表修復進入快車道等多種有利因素共同作用,制造業PMI連續兩個月位于榮枯線上,表明制造業景氣度持續向好,整體經濟穩中有進、穩中向好趨勢已成。
從結構方面來看,2月制造業PMI表現出較多新特點。最突出的一個特征在于生產和需求兩端同步擴張,呈現出產需兩旺的態勢。自去年10月以來,生產和新訂單指數同步滑落至榮枯線下,生產需求同步衰退,對制造業擴張形成不利制約。而隨著疫情防控優化,產業工人出行便利度大幅提高,同時春節因素的臨時性擾動消退,大批人員入城返工,制造業生產恢復加快。隨著前期被壓制的需求快速反彈,目前已經形成供給創造需求、需求牽引供給的良性互動局面,這表明前期的逆周期調節政策已經大見成效。
制造業生產加快,產需兩旺的情況,助推企業用工量穩步擴張。數據顯示,從業人員指數為50.2,為2021年3月以來首次回升至榮枯線上方。企業用工意愿的上升與企業對后期經濟走勢的預期高度相關,隨著企業信心的不斷穩固和預期的持續走穩,企業招工意愿預計還將保持擴張。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企業的短期擴張,更多依賴勞動力的投入,因為勞動力這一生產要素的靈活性更強;而企業的長期擴張,則需要依賴資本和技術的支撐。
制造業的持續擴張,將帶來價格指數的上漲。數據顯示,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為54.4,連續三月走高;出廠價格為51.2,是自去年4月起首次升至景氣區間。PMI的價格指數對CPI和PPI具有一定的先行意義。自去年10月起,PPI同比跌入負增長區間,價格持續負增長一是表明市場需求不振,助推價格的動力弱化;二是持續低迷的價格對企業的盈利將造成不利影響。而2月出廠價格的回升,對改善PPI同比和環比的負增長走勢具有積極影響,預計2月PPI環比有望扭轉負增長趨勢。
本次制造業PMI的另一突出亮點在于大、中、小企業PMI全部位于榮枯線上方。數據顯示,大、中、小型企業PMI分別為53.7%、52.0%和51.2%,高于上月1.4、3.4和4.0個百分點。中小企業在保持宏觀經濟活躍、體現市場機制效率以及吸納就業和貢獻稅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中小企業規模受限、抵御風險能力較弱,融資困難且容易受到經濟周期波動的影響。2月份小型企業PMI自2021年5月份以來首次升至擴張區間,成績來之不易,未來要保持良好態勢,財政與貨幣政策仍需繼續強化對中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特別是在總量工具運用受限的條件下,更要發揮好結構性工具以及定向工具的作用。
市場預期方面,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為57.5%,高于上月1.9個百分點,升至近12個月來高點,企業信心繼續增強,顯示出企業對未來經濟活動保持積極樂觀判斷。一季度是市場主體預期進入拐點的重要時刻,此時宏觀政策應保持足夠定力。
在制造業景氣回升的同時,非制造業景氣呈現出加速回升的態勢。數據顯示,2月份,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6.3%,比上月上升1.9個百分點,高于臨界點;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5.6%,比上月上升1.6個百分點。服務業的快速恢復,對于進一步釋放內需潛力,增強消費活力,提升消費的拉動牽引作用,意義重大。同時,建筑業商務活動指數為60.2%,比上月上升3.8個百分點。在前期支持房地產信貸、債權、股權的三支箭齊發政策逐步起效,疊加天氣轉暖,開工復工進度加快,這有利于保交樓和惠民生的工作持續推進。
當前,總需求不足依舊是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盡管經濟呈現出向好態勢,但跨周期調節政策不宜立即退坡,需要保持足夠的戰略定力,推動總需求和總供給在更高水平實現產出和物價的動態均衡,力爭在一季度實現宏觀經濟的全面穩固、全面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