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張梓桐 上海報道
在長江三角洲,一條橫跨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四省九地的金色科創走廊正在悄然形成。
這其中,人工智能作為未來最具想象力的產業之一,迎來了長三角多地的政策布局。
在實施《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的開局之年,長三角地區在人工智能產業協同、共創共建等方面又將有怎樣的布局?
“長三角的人工智能產業已經形成了以高質量和一體化發展為目標,政策落地協同性強、產業網絡耦合度高等特點。隨著長三角區域園區共建、研發飛地、離岸科技創新中心等一批創新平臺的建設和發展,長三角地區正在為下一階段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p>
畢馬威中國長三角G60科創走廊項目主管合伙人徐海峰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近年來,長三角內合作和共享機制正在逐步完善,但是同時也應清醒認識到,區域內部的產業協同程度仍有提升空間,特別是技術合作與創新一體化程度仍有待提升。
橫跨四省的產業布局
G60科創走廊的誕生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年前。
2018年6月1日,在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期間,G60高速公路、滬蘇湖高鐵、商合杭高鐵沿線的杭州、合肥、松江、嘉興、金華、湖州、蘇州、宣城、蕪湖九地攜手共建3.0版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正式啟動了協同創新之路的建設。
2019年5月13日,G60科創走廊建設寫入《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標志著G60科創走廊正式上升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重要平臺。
2020年11月3日,科技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方案》,賦予了“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的先進走廊、科技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的先試走廊、產城融合發展的先行走廊”的戰略定位,明確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創走廊和我國重要創新策源地。
《方案》提出,到2022年,科創走廊建設初顯成效。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走在全國前列,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一體化布局達到較高水平,區域政策制度協同實施機制基本建立,一批改革創新舉措集中落地,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掌握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的企業顯著增加。
在具體科創指標方面,《方案》提出,地區研發投入強度要達到3%,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5%,上市(掛牌)企業數量年均新增100家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年均新增3000家左右,引進高層次人才、應屆高校畢業生等各類人才每年不少于20萬人。
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創走廊。區域政策制度制定實施高效協同,金融服務體系更加完善,產業高端人才加快集聚,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形成若干世界級制造業集群,在國內外產業分工和價值鏈中的地位明顯提升,成為我國重要創新策源地。地區研發投入強度達到3.2%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8%。
在具體產業集群類別方面,《方案》提出,聯合編制先進制造業發展規劃,圍繞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領域。
2021年3月,G60科創走廊被寫入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要“瞄準國際先進科創能力和產業體系,加快建設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和沿滬寧產業創新帶,提高長三角地區配置全球資源能力和輻射帶動全國發展能力”,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由此迎來新的重大發展機遇。
“從產業上看,長三角經濟總量大,2022年三省一市GDP占全國總量四分之一;新興產業發展快,數字經濟活躍,數字經濟總量占到大約一半GDP,已成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最活躍、規模最大、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為人工智能產業落地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毙旌7逭f道。
而在人才方面,長三角同樣有著特殊的稟賦優勢。徐海峰告訴記者,長三角研發類企業、科研機構和頂尖學府等創新資源要素集聚度高,研發經費投入總量、發明專利授權量及高新技術企業總數均占全國1/3,多所高校均設人工智能專業,同時,高校、研究機構與企業在人工智能方面合作緊密,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基礎研究與技術創新的人才資源。
尋找落地場景
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代表,人工智能的技術發展和在各個行業的深化應用,已逐漸成為新一輪科技變革的重要驅動力。
但與此同時,“落地難”、“商業模式不清晰”等問題也在困擾著整個行業。
“這是整個行業面臨的普遍挑戰,人工智能從技術上跨眾多學科、應用目標是替代人本身,因此比起其他領域,人工智能企業需要考慮更多研發復雜性、應用創新性和技術安全性?!碑咇R威中國通信、媒體及科技行業華東及華西區審計主管合伙人馮炳光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人工智能涉及底層基礎、中間技術/算法及下游應用場景等多個層次,其必然面臨著較大的商業化落地挑戰。
他表示,作為人工智能企業,首先應該充分理解行業特點并做好投資未來的心理準備,對于技術以及應用布局應有長遠的戰略思考,尊重技術雛形到成熟再到商業化落地周期和關鍵里程碑,扎實推進公司技術沉淀、產品迭代創新。
此外,在馮炳光看來,對于自身能力以及所處產業位置清晰定位的能力也是人工智能企業所要具備的核心要素?!捌髽I應該清楚自己做什么與不做什么,要積極建立合作伙伴關系,聯合上下游企業共同推進產業技術發展。通過合作來分享資源、減少風險,優化企業產品的同時投入與擁抱人工智能生態?!?/p>
在落地場景方面,馮炳光則建議稱,企業應該深入理解下游需求與趨勢,不要為了智能而智能?!爱a品和技術不能只追求‘可用’或‘有用’,而應該好用并愛用。在商業模式選擇上,考慮短期與長期,短期解決資金壓力提升市場影響力,但同時為長期遠景布局鋪路與探索?!?/p>
在未來,G60科創走廊的人工智能產業競爭力又將怎樣進一步夯實?
對此,徐海峰表示,為進一步提升長三角地區人工智能產業的競爭力,應通過強化創新鏈協同、資金鏈協同及產業鏈協同三個方面推動三省一市在產業生態領域的深度耦合。
在創新鏈協同方面,徐海峰表示,長三角地區應加快打通區域間、體制間的人才充分共享和柔性流動通道,通過建設“科創飛地”等形式加強跨區域間技術人員合作分享、技術成果合作開發等,統籌把握區域創新鏈協同發展的科學時序,高效提升區域化協同水平。
在資金鏈協同方面,徐海峰認為,長三角內部應探索靈活、多形式的產業資本跨區域合作,例如積極舉辦“長三角產業資本高峰論壇”、建設跨區域、標準統一的金融服務平臺等,持續提升人工智能產業在資本利用領域的活躍度與流動性,進一步賦能長三角地區人工智能實體產業,在全國形成更高的集聚度、辨識度和輻射度。
“同時,在產業鏈協同方面:可以通過建立人工智能細分領域的相關子產業園和產業聯盟,統籌協調各地優勢細分人工智能產業資源和 ‘聚點成面’ 的集群輻射效應, 加強人工智能產業鏈基礎層、中間層、應用層各環節之間的產業鏈節點企業的深度聯動,并堅定推進技術和當地傳統行業持續深入融合?!毙旌7逭f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