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家俊輝 廣州報道 從高空俯瞰粵港澳大灣區,廣州南沙猶如一枚懷中玉璧,被眾多大灣區城市環抱,卻難掩其奪目的光彩,這也注定了南沙要在大灣區建設發展中承擔重任。
去年6月,國務院高規格出臺《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下稱《南沙方案》),明確要求把南沙打造成為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再次為其改革發展注入了新的強勁動能。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是實體經濟的命脈。大灣區建設的深入推進過程中,粵港澳三地金融深度融合發展已成大勢,南沙金融業隨之迎來重大發展機遇。數據顯示,2022年南沙金融業對經濟貢獻排名全區行業前5,全區本外幣存、貸款增速均超20%。
隨著《南沙方案》出臺,南沙被賦予推動深化粵港澳全面合作的重要使命,在金融領域則要承擔推進金融三地市場互聯互通的“加速器”角色,這就要求南沙持續深化金融改革開放創新,積極探索擴大與港澳地區金融雙向開放合作,快速提升金融業綜合實力,為自身高質量發展和引領帶動大灣區建設提供金融支撐。
有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地區之一,金融領域的開放創新也始終領先全國。在《南沙方案》的加持下,南沙無疑是灣區金融擴大開放、強化創新的一片理想“試驗田”。
今年2月10日,廣東召開全省金融工作會議,部署2023年全省金融工作時明確指出,要研究深化南沙金融改革開放。對此,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發展與國資國企研究所執行所長余凌曲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認為,南沙金融改革開放,要突破過去金融“大而不強”、自我循環、擠壓實體經濟利潤的傳統路徑,把金融資源分配到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制造業升級等重點領域,同時,加強與港澳金融合作和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發揮國家級金融開放試驗區功能作用,服務國家資本項目開放、人民幣國際化等重大金融戰略。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歐江波則向記者表示,深化南沙金融改革開放可以從三方面發力,一是努力營造良好的軟硬環境。比如軟件方面要在《南沙方案》基礎上進一步細化、深化政策,特別是金融發展方面政策,努力形成政策洼地;二是著力吸引重大金融機構進駐。南沙目前的金融基礎比較薄弱,未來的新增動力顯然主要來自區外金融機構進駐,特別是中大型、國際化的金融機構進駐;三是不斷創新金融服務的產品和業態。在穩定發展傳統金融基礎上,適應金融業快速變化的新形勢新趨勢,大力發展國際金融等新產業新業態。
開放,引領跨境金融勃發
金融開放是中國構建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自身經濟高效運行的客觀需求。
近年來,我國金融領域對外開放不斷提速。大灣區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在推進形成金融全面開放的格局中肩負重任。其中,南沙作為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開展了一系列跨境金融實踐,金融對外開放程度穩步提升。
比如,2019年,央行出臺了關于開展跨境人民幣更高水平貿易投資便利化試點業務的相關政策,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南沙新區片區成為全國首批開展跨境人民幣貿易投資便利化試點的自貿區之一。隨后,《優質企業跨境人民幣結算便利化方案》發布,更高水平貿易投資便利化試點政策迅速在自貿區推廣落實。按照試點政策,企業跨境人民幣結算提交材料大大簡化,業務辦理時間縮短至幾分鐘,業務辦理效率顯著提升。截至2022年末,南沙辦理跨境人民幣結算額達6342.29億元,占本外幣跨境結算總額近五成。
同年11月,廣東省內第一個自由貿易賬戶(FT)在南沙成功落地。據了解,FT賬戶體系連接境內境外兩個市場,極大提升企業開戶便利性和資金結算效率,充分發揮境內外兩個市場靈活定價的優勢,有效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拓寬融資渠道、優化資金管理。截至今年1月末,各試點銀行已為南沙的經營主體開立FT賬戶7406個,發放FT貸款折人民幣1286.2億元,辦理外匯交易折人民幣近3000億元;搭建FT全功能資金池222個,涉及科技創新、綠色低碳、先進制造業等行業,調撥資金折人民幣1200多億元。
此外,記者從央行廣州分行了解到,該行充分發揮資金池靈活高效優勢,指導轄內銀行機構積極推廣自貿版跨境人民幣資金池,降低了門檻,提升了額度,便利跨國企業集團內部資金余缺調劑和歸集。截至2023年1月末,南沙區內跨國企業集團已搭建自貿版跨境人民幣資金池48個,累計跨境調撥資金超過3500億元。
與此同時,南沙人民幣資產跨境轉讓渠道也在不斷豐富,貿易融資資產、不良信貸資產、碳排放權、綠色信貸資產等跨境轉讓創新業務相繼在南沙落地,有效盤活了境內銀行資產存量,不斷完善人民幣在金融資產交易中的定價功能。去年,更是進一步拓寬人民幣資產跨境轉讓范圍和轉讓方向,增加支持融資租賃資產和貿易融資資產跨境雙向轉讓。截至2022年末,南沙自貿區人民幣跨境資產轉讓結算金額已超過1500億元。
而備受市場關注的則是“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2021年9月10日,《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實施細則》發布,正式拉開了粵港澳大灣區居民個人跨境購買理財產品的序幕,南沙等地率先實現了業務落地。截至2022年末,大灣區共4.07萬投資者參與,辦理“跨境理財通”業務1.65萬筆、金額22.21億元。
跨境理財通試點業務的落地,不僅為人民幣國際化開辟了新的路徑,也為大灣區財富管理行業帶來難得發展良機。作為廣州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理財和資管中心中的核心承載片區之一,粵港澳大灣區(廣州南沙)跨境理財和資管中心率先于2月4日揭牌成立。
對此,南沙開發區管委會總經濟師林少禮表示,作為廣州“一城、一港、一灣”資管走廊中的“一灣”,南沙將始終堅持規劃引領,依托國際金融島,全力引進港澳銀行、證券、保險、基金、信托、期貨等金融機構及其資管子公司,鼓勵資管產品、業務創新,推動金融、科技、產業等資源要素交匯融合,著力打造大灣區跨境理財和資產管理集聚高地,以“一灣”引領廣州乃至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和資產管理高質量發展。
創新,建設灣區金融試驗田
金融創新是金融業發展的關鍵,可以有效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立足自貿區的制度優勢、平臺優勢和創新優勢,南沙逐步成為大灣區金融改革創新先行先試的試驗田。
《南沙方案》在提及推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時,明確支持南沙在跨境機動車保險、跨境商業醫療保險等方面先行先試,加快研究按程序在南沙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支持推進外匯管理改革,探索開展合格境內有限合伙人(QDLP)境外投資等政策試點,支持粵港澳三地機構合作設立人民幣海外投貸基金。
日前,廣州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副局長徐秀彬在南沙區金融政策推介暨招商大會上表示,粵港澳大灣區保險服務中心籌建準備工作基本就緒,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籌設工作也形成了粵港澳三地政府、機構協同共進的工作合力。
在人民幣海外投貸基金方面,南沙開發區金融局也透露,南沙正積極與粵港澳三地金融機構、國內優秀基金管理機構合作,探索設立人民幣海外投貸基金,為境內外企業特別是南沙本地產業“走出去”提供投融資服務。
此外,早在2022年初,經國務院批準,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關于開展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試點的通知》,首批在廣州南沙等四個自貿區開展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試點。
據了解,上述試點政策旨在支持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同時為進一步提高開放監管能力、探索“更開放更安全”的外匯管理機制積累經驗。具體包括 4 項經常項目便利化措施、9 項資本項目改革措施,涵蓋優質企業經常項目資金收付、外債便利化、自主選擇跨境投融資幣種等13 項試點措施。
目前,已有12 項措施在南沙順利落地實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支持開展私募股權雙向跨境投融資,即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和合格境內有限合伙人(QDLP)試點,可有效拓寬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渠道,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高質量發展;穩妥有序開展跨境資產轉讓業務,擴大對外資產轉讓的主體范圍和業務種類,允許金融機構按規定對外轉讓不良資產、銀行貿易融資資產等信貸資產業務,提升資金使用效率、降低資金使用成本。目前,南沙自貿區已有6家基金管理企業獲批 QFLP 試點資格,獲批額度超 155 億元,累計儲備投資項目超 100 項,此外還摸排儲備并輔導 12 家家基金管理企業申報 QFLP 試點。1家基金管理企業獲批QDLP試點資格,試點額度10億元。
南沙開發區金融局指出,通過雙 Q 試點、人民幣海外投貸基金試點,既持續為區內重點產業“輸血”,支持企業把更多優質產業資源、高新技術項目“引進來”,又推動企業“走出去”延伸產業鏈,促進金融與實體產業的良性循環,開通跨境投融資雙向“高速路”,形成了良好的粵港澳資本集聚效應。
2月16日,在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試點落地南沙滿一周之際,外匯局廣東省分局發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末,各類經營主體累計辦理試點業務6014筆,金額160.9億美元。
外匯局廣東省分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深入貫徹落實《南沙方案》,深化外匯領域改革開放,進一步提升南沙自貿區跨境貿易投資便利化水平。同時,密切關注經營主體的新需求、新業態、新模式,促進金融資源向科技創新、制造業、綠色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等領域傾斜,助力南沙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實現高質量發展。